华体网

图片

2024年 华体网:质量工作要点

时间: 2024-04-17 13:55 来源: 华体网:市场监管局 访问量:
【字体: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质量工作意义重大。今年全市质量工作的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化质量提升行动,扩大质量品牌效应,进一步发挥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全面提升认证、认可与检验检测公信力和专业化水平,不断强化计量监管、优化计量服务、提升保障能力,严守安全底线,推动全市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持续稳定向好强化质量基础支撑,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持续深化质量提升行动

(一)开展重点产业链质量提升行动。落实《苏州市进一步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聚焦省“1650”产业体系、苏州市“1030”产业体系及我市“3+5+2”产业方向,开展重点产业链质量提升。各板块要结合产业战略布局,选择1-2个重点产业链,绘制重点产业链质量图谱,整合质量、品牌、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服务资源,组织开展质量诊断和质量状况分析,量身定制质量提升方案,推动链上企业协同加强质量管控,在全市组织200家以上重点企业开展产业链质量提升行动,推动相关产业链质量稳步向中高端迈进。并继续鼓励企业参加各级质量提升微创新成果竞赛和首席质量官大竞赛。

(二)加强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工作。落实推广《制造业质量管理数字化水平评价规范》,在全市范围内选定一批企业、园区、产业链、供应链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升级试点,选择“一链一区”开展升级试点,推动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工作在企业、园区、产业链、供应链全面开展,推进质量管理数字化工具、软件和方法研究与应用,促进质量管理数字化关键业务场景创新,分行业、分场景遴选发布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实践案例,推广质量管理数字化优秀经验,在具备智改数转网联基础的企业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升级行动。

二、持续扩大质量品牌、信用效应

(三)打造质量品牌标杆。进一步完善质量品牌企业梯度培育库,建立市镇两级的质量品牌梯度培育库,加大培育力度,强化入库企业的分级分类扶持指导,开展质量奖标杆企业宣传推广,总结推广我市企业优秀质量管理模式,发挥各级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示范引领作用。争创第六届中国质量奖、2024年江苏省省长质量奖、苏州市市长质量奖和苏州市质量奖,力争获奖数量取得突破,进一步完善 华体网:市长质量奖评审机制。持续做好“江苏精品”“苏州制造”品牌认证和“苏州制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积极参与“中国品牌日”活动,加强常熟品牌宣传推广,讲好常熟品牌故事。

(四)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在质量治理中的作用,优化质量信用认定制度,实施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广泛发动企业申报2024年度江苏省质量信用A级认定,组织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创质量信用AA、AAA级,做好相关培育辅导工作。加大质量信用等级认定结果采信力度,推动认定结果在招投标、竞争性谈判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和应用。

三、持续夯实质量发展基础

(五)推进质量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苏州市质量创新联合体建设指导意见》和《苏州市质量创新联合体管理指引》要求,立足已建成的质量创新联合体,切实推进工作开展,大力提高运行质量。要围绕全市“3+5+2”产业体系和各板块实际,积极在智能制造、新能源、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行业领域开展质量创新联合体建设,进一步拓展质量创新联合体范围。组织推动在相关行业开展质量比对,攻关一批质量共性问题。大力宣传推广质量创新联合体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路径与模式,力争形成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产业链质量提升经验做法,为企业质量创新和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提供有力支撑。更大力度推进质量技术帮扶“提质强企”三年行动走深走实,充分发挥质量技术帮扶的服务赋能优势,延伸质量管理、品牌培育等服务功能,建立一个以上质量帮扶示范点,重点帮扶质量管控能力薄弱的中小微企业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技术难点、痛点,提高质量技术帮扶的效率和效果,助力企业质量竞争力持续增强。对全市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点开展优化升级工作和运行效能评价,加强全市统筹,提升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提高质量赋能站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服务精准度、专业度、满意度,争创省级示范站点。

(六)开展制造业产品和消费品质量合格率统计分析。加大监督抽查后处理工作力度,深化监督抽查与执法稽查衔接机制,及时查处监督抽查不合格企业,增强监督抽查威慑力,实现监督抽查“闭环”管理。强化合格率数据挖掘和分析,深化统计监测结果运用,为各级党委政府制定质量政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决策参考。各板块要针对质量问题多发企业、行业和领域,重点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质量基础服务和有效帮扶,补足发展中的短板,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推出更多“自选动作”,切实提升相关产品质量。

(七)大力推广“苏质融”业务。根据省、苏州市“苏质融”业务工作要求,进一步整合多方金融资源,多维度推介“苏质融”产品,总结推广“苏质融”典型经验做法,各板块要深入挖掘1个以上苏质融典型案例,扩大“苏质融”影响力,加快建立以质量综合竞争力为核心的融资增信长效机制。

(八)持续深化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加大缺陷信息收集分析和缺陷调查力度。加强对消费品召回管理工作,组织宣贯江苏省地方标准《消费品缺陷调查工作规范》。组织全市开展儿童用品、电子电器等日用消费品市场购检工作,在“六一”“质量月”等特定节点期间开展产品安全与召回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消费品缺陷信息监测点人员培训,不断提升缺陷消费品管理水平。

四、持续加强标准化工作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

(九)强化数字化改革标准化支撑落实《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持续完善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标准研究,充分发挥标准的行业指导作用,引领新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聚焦苏州市制造业“1030”产业体系和我市“3+5+2”产业方向加快标准化布局,引导企业主动参与关键技术标准研制,推动标准化发展与技术创新、产业提升同向发力、相互促进。聚焦“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以标准助力政府履职效能提升。实施《数字乡镇一网统管平台建设规范》,促进基层治理流程优化和模式创新。探索在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基层市场监管数字化等领域研制地方标准,推动提升数字监管水平。研制数字法人标签、数字城市运营管理等标准,促进数智治理水平提升。实施《政务服务“全程网办”平台建设规范》,加快政务服务全流程网办,助力实施电子文件单套制。实施《公共图书馆网上借阅服务规范》,促进文化事业数字化服务能力提升。推广《乡村振兴 新时代农村文明家庭创建评价指南》,营造文明新风貌。实施《数字景区智慧管理与服务导则》,支撑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建设深化。实施《政务服务帮办代办服务规范》,推动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规范服务行为。发挥标准技术支撑作用,助力生态环境服务、监管、决策、协同等数字化水平和效能提升。鼓励相关企业在绿色制造、绿色消费、智能产品等领域研制一批国家、行业标准,推进数字生态文明建设。

(十)促进标准化与创新要素融合发展。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优化产业科技创新和标准化布局联动机制,协同推进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加强关键技术领域标准研究,推动先进适用的科技创新成果形成标准,促进科技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加强新产业标准中关键技术指标、先进制造工艺、通用试验方法等试验验证,确保标准技术内容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发挥好龙头企业在产业生态体系构建和供应链主导地位的优势作用,加强与关键配套环节中小企业的技术协作,联合开展标准研制,形成全产业链协同推进、上下游协调配套的工作格局。鼓励优质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研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研制团体标准。完善知识产权和标准融合机制,加强标准必要专利布局,探索创新成果加快进入市场的有效路径。培育知识产权和标准融合计划项目,引导企业聚焦创新,放大标准和知识产权融合发展效应。推动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标准,助力技术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强现有的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管理,更好发挥其“标准生产车间”的作用。在智能工厂等新兴领域积极争取成立省级标委会,进一步集聚资源,促进产业发展。

(十一)加强国际标准主导力。波司登要进一步巩固承担国际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积极开展标准化交流合作,积极对接国际标准化资源,争取更多的国际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落户常熟。梳理全市相关产业标准化需求,对接国际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国内对口单位,推动形成一批国际标准化项目提案。在汽车等重点产业领域开展标准化课题研究,研究产业标准化发展路径,明确我市重点产业标准化发展路线图。推动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参数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填补国内空白的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及时进入国际标准提案环节,提高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的效率。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中文版及国家标准外文版修订工作,塑造内外循环相促进的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十二)夯实标准化基础。宣贯《企业标准化促进办法》,严格落实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推动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信息披露,多层次、多角度引导和激励企业提升标准化工作水平。强化企业标准事中事后监管,贯彻“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要求,对自我声明公开企业标准进行监督检查,对不合格的依法后处理。落实《标准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办法(试行)》,鼓励企业构建技术、专利、标准联动创新体系,培育一批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以科技创新和标准化互动融合为核心竞争力,具有以先进标准的研制和实施促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支撑自身高质量发展乃至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等典型特征的企业,进一步激发企业在标准、技术、服务及管理互动发展方面的创新活力。优化标准供给结构,加大团体标准培育力度,释放经营主体标准化活力。开展团体标准良好行为评价,规范引导我市社会团体制定一批原创性、高质量标准。支持鼓励发布团体标准的我市社会团体在符合《推荐性国家标准采信团体标准暂行规定》相关要求的前提下,申请将团体标准采信为推荐性国家标准,促进团体标准创新成果广泛应用。

(十三)进一步做优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做好新项目的培育和申报等工作,加强在建项目的日常管理,定期组织工作检查,督促承担单位按时序进度完成各项任务,提高项目建设成效强化试点示范项目的示范引领效应,发挥点上发力、面上示范、整体带动的作用。

五、持续强化计量监管、优化计量服务、提升保障能力

(十四)深化重点领域计量监管。践行“寓监管于服务,寓服务于宣传”的理念,开展加油机、医用计量器具等计量专项检查和眼镜制配场所计量技术服务活动。开展定量包装商品和能效、水效标识专项监督抽查,实施计量技术机构、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器具型评获证企业等“双随机”监管,进一步规范市场计量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持续开展电子计价秤市场秩序综合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缺斤短两违法行为。针对民用水表、燃气表计量监管面临的问题,开展民用水表、燃气表出厂检定和安装首检合并实施(“二检合一”)改革试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十五)开展计量助企强企活动。实施“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系列活动,全市年内服务中小企业不少于20家,发挥产业链链主企业的引领作用,加大精准施“测”、主动服务和开门服务力度,帮助企业建立覆盖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需求的测量体系,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十六)加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与管理。按照产业发展和民生保障需求,推进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查漏补缺和提档升级。组织开展计量标准监督检查。加强计量基准研究,遴选合适项目实施攻关,力争2至3年内实现我市计量基准“零”的突破。强化强制检定工作,系统梳理、总结全市强制检定工作成效和存在问题。

(十七)优化计量技术体系运行。按照即将出台的全省计量技术机构建设指导性意见,开展全市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测评,推进机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落实《江苏省专业(用)计量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江苏省地方计量技术规范管理办法》,提高计量技术规范供给质量。积极参加计量能力比对。

六、持续强化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支撑

(十八)深入推进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围绕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提高质量发展水平,深入推进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聚焦提升区域和产业质量竞争力水平,探索依托质量创新联合体推动小微企业质量管理认证提升新路径,建立一批区域提升制度机制,总结培育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区域提升模式。组织参加省局“公益课堂+精品课程”惠企培训,开展贯穿提升行动始终的宣传活动,不断扩大提升行动覆盖面和影响力。全市全年力争培训企业200家,惠企指导20家,精准帮扶企业20家。

(十九)持续提升认证服务供给。深入推进检验检测认证行业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绿色低碳认证,支持本地认证机构继续扩大绿色认证资质范围,探索综合运用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等多种认证手段,助力构建统一的“双碳”认证体系,按照省局统一的动力电池、钢铁、光伏等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推动重点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落地见效。加大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电子产品、纺织产品等产品“三同”认证推广力度,鼓励更多企业对标生产符合“三同”标准的产品。根据省局部署推进显示器、电动自行车等“三同”认证。引导企业通过认证或自我声明承诺等方式发展“三同”产品。加大“三同”企业和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提升“三同”认证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积极引导企业实践ESG理念。

(二十)深入开展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服务企业“走出去”行动。支持重点出口园区举办“内外贸认证一体化服务园区行”专场对接活动,通过沙龙交流、讲座培训等形式,介绍国内外市场准入制度、认证标准等政策信息,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国际认证。积极推广“一次认证、多国证书”模式,助力企业快速打开国外市场,提升全球竞争力。积极开展质量认证“小而美”国际互认合作省级优良案例遴选工作,各重点出口园区推荐1至2个案例报市局。梳理我市检验检测机构取得国际互认资质、服务国际贸易情况,建立国际认可检验检测能力信息库,促进检验检测优质供给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并鼓励有条件的检验检测机构取得国际实验室认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国际实验室间能力比对和能力验证等活动,加大我市检验检测报告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和采信力度。大力挖掘我市检验检测服务企业“走出去”优良案例。支持我市检验检测机构开展内外贸主要目标市场标准、检验检测等方面的技术法规和准入要求研究。组织机构开展系列公益性产品质量标准及技术法规培训、咨询和技术指导等便企服务活动,为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技术支持。

(二十一)聚焦产业实际,提供精准检验检测服务。推广“苏链检”平台运用,积极配合上级局将国家资质认定和长三角区域优势资源、质量认证服务事项、国际互认资质等信息纳入“苏链检”平台,充分发挥“苏链检”平台的信息服务作用;用好“苏链检”技术服务专家库,开展线下检企对接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技术支持。针对性选择链上重点检验检测机构联合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建立检验检测服务联盟,开展质量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推动产学研测深度融合。鼓励“链主”企业、科研院所等向社会开放内部实验室资源,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加强对现有的两个省级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服务产业发展的指导,引导中心加强能力建设,组织中心围绕产业发展开展技术能力调研,制定服务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督促中心对照国家和省局 华体网:中心的各项考核开展自查,发动中心积极参与成果案例评选、经验交流等活动,推动中心在科研创新、标准制修订、服务能力等方面聚力突破,当好检验检测服务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对我市重点产业链中检测能力布局尚处于空白以及检验检测力量相对薄弱的产业链,有针对性地引导补缺配套,支持成立省级和国家级产品质量检验中心,为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提供更有力的质量技术支撑

七、严守安全底线,推动全市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持续稳定向好

(二十二)大力推动总局“两个规定”落实见效。切实抓好总局75、76号令的宣贯工作,扎实推进“两个规定”实施。运用“江苏省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信息平台”,加强已有信息核对和新增信息录入,加快摸清底数,推动生产和销售单位落实质量安全总监、质量安全员制度和“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要求,指导建立重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清单;注重监管队伍建设,加强对监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完善相关监督检查制度,对企业落实总局75、76号令情况开展监督检查,扶持推荐落实总局76号令的优秀小微企业典型在信息平台上进行宣传和示范;迎接上级局对《两个规定》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二十三)着力提升重点工业产品专项整治效能。持续加强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三年行动和“生命至上,隐患必除”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防范区域性、行业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一是持续开展电动自行车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强化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和维修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规范电动自行车及相关产品生产、经销秩序;开展质量安全行政约谈和宣传引导,督促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单位全面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查处一批违法违规案件,帮扶一批质量管理薄弱企业,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二是深化燃气具及配件产品专项整治,在巩固前期整治成果的基础上,优化监管措施,强化部门协作,形成监管合力,加大监督抽查、质量帮扶和质量违法处理力度,确保灶管阀、报警器等燃气用品质量安全形势根本好转。三是做好未经淡化海砂监管工作,配合治理“违规海砂”协同工作办公室(协同办)统一部署,落实部门监管责任,摸排辖区内的涉事海砂经销商、预制桩等混凝土制品企业,依法查处无照经营海砂、使用海砂生产预制管桩、混凝土制品等违法行为。四是持续推进儿童和学生用品、化肥农膜等农资产品、危险化学品和钢筋水泥等产品专项整治,及时发布监管工作情况通报,对发现的重大质量违法行为,坚决依法从严打击、从重从快处理,确保取得实效。

(二十四)持续强化获证企业监管。加强重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监督检查,厘清证后监管工作事项界限,结合新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六种重点工业产品(瓶装液化石油气调压器、钢丝绳、安全帽、胶合板、细木工板、冷轧带肋钢筋),梳理许可证获证企业主体数据库,完善证后监管相关制度,实现“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全覆盖;持续规范检验检测机构“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工作,并突出重点领域,加强跨部门联合监管,开展环保领域检验检测机构专项整治工作;通过“双随机、一公开”与专项检查、现场检查与自我声明线上核查相结合,重点关注涉及安全生产、国抽省抽合格率较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CCC认证产品提升监管精准度和覆盖面,坚决查处未经CCC认证擅自出厂、销售等违法行为,有效防范和化解CCC认证监管履上通行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落实省局下达的认证机构年度抽查计划,采取现场见证、约谈等方式核查认证人员审核异常信息,强化认证人员监管;落实政府采购领域“四类”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部署要求,开展政府采购环节认证证书有效性查验。加强行刑衔接,严厉打击虚假认证、买卖认证证书、未经批准擅自开展认证活动等违法行为,保持虚假认证整治高压态势。

优化质量治理体系,夯实质量工作基础

(二十五)精心组织开展2024年全市“质量月”活动,抓住“世界认可日”、世界标准日、“5?20世界计量日”等时间节点,加强与主流媒体的沟通合作,深入宣传我市质量工作丰富实践和先进典型,大力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浓厚质量文化氛围。

(二十六)持续强化人才专业化建设。依托“质+学院”教育平台、苏州市计量测试学会、“苏链检”技术服务专家库等平台资源,加大培训指导力度,解决基层监管人员专业知识和监管技能不足的问题,不断提高基层一线的产品质量、计量、标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监管能力;落实《标准化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建立分类分梯度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标准科研人才、标准化管理人才、标准应用人才、标准化教育人才和国际标准化人才各具特色、相互融通的人才体系。

(二十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同质量工作紧密融合,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队伍建设,推动全市质量工作切实做到讲政治、守纪律、强作风、勇担当。增强发展意识、服务意识,以政治引领促进业务提升,以业务发展彰显政治担当,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打造担当作为的质量发展队伍创造让党和人民满意的高质量发展新业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